close

  □ 舒聖祥(湖南 媒體人)
  發改委8日宣佈,為鼓勵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,減輕患者使用高價藥的負擔,國家取消280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的最高零售價,生產企業可在西藥費用日均不超過3元、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價。(5月8日新華網)
  國家一直對藥價問題非常重視,也想了很多辦法,比如推出基本藥物制度,用紅頭文件連降了N次藥價。但落實到公眾感受上,降價感覺卻始終不明顯。但“副作用”卻很鮮明,直接受藥價連降政策的影響,很多低價藥,包括很多急救用藥,都從市場上消失了。
  按照“發改委等於漲價委”的思維慣性,有人將此舉片面理解為“替漲價辯護”,其實不然。我們應該相信市場的力量,之前低價藥在價格管控政策之下銷聲匿跡,就是市場作用。取消最高零售價後,低價藥也不可能一飛衝天,市場競爭自會從中進行有效調節。
  關鍵問題是,我們到底更相信市場的力量,還是行政的力林拔頤歉閬蚝笳擼峁荒芟蕹齙圖垡炊圖垡┫廾渙耍患姓斜甑穆⒍鮮⒀繚諳嗟背潭壬銑閃爍苧白庵礎V砸∠圖垡┳罡吡閌奐郟褪嵌允諧×α康男湃巍�
  取消低價藥最高零售價會導致藥價暴漲嗎?顯然不會。公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擔憂,其實還是對行政過度干預的依賴——我們經常在某些方面反對行政干預,又在另一些方面依賴行政干預。事實上,相比那些高價藥,低價藥就算價格略有上漲,也不會超出患者負擔。真正值得擔心的不是低價藥暴漲,而是低價藥能不能通過藥品集中招標?醫院和醫生願不願意給患者開?
  藥品集中招標中的腐敗亂象,早已不是什麼秘密,藥品要賣高價首先得將招標價“弄”高,而這個弄高的過程無非就是“公關”。低價藥相比高價藥,利潤空間更小,“公關”費用自然更少,那麼低價藥還能從藥品集中招標的壟斷盛宴中突圍嗎?醫生之所以喜歡開高價藥,是能帶來更多現實利益。就算藥廠願意生產低價藥,可醫生不願意開,還是白搭。尤其是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,低價藥面臨著被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困境。要讓患者真正從低價藥中受惠,取消低價藥最高零售價,顯然只是一個開始。  (原標題:取消低價藥最高限價 只是一個開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mdlq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